资讯:【透视社·晓万物】青海湖湟鱼洄游高峰期,再现“鱼鸟共生”生态景象

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,学名“青海湖裸鲤”,每年5月至8月,成群结队的湟鱼洄游到汇入青海湖的各附属河流进行产卵繁殖,无数的湟鱼在激流中跃起,形成“半河清水半河鱼”的景象。最近几天,青海湖的湟鱼洄游迎来高峰期。


(资料图)

图源:央视网

湟鱼是青海湖“草-河-湖-鱼-鸟”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。如果没有湟鱼,青海湖的水质、鸟类的迁徙繁衍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。

湟鱼因流经青海省境内的湟水河而得名,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。裸鲤就是没有鳞片的鲤鱼。专家研究认为,青海湖曾经与黄河水系相通,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,原本是有鳞的。大约13万年前,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,后来演变成咸水湖。为适应日渐咸涩的湖水,滞留在青海湖流域的黄河鲤鱼鳞片逐渐退化,用裸露的皮肤更好地将体内的盐和碱排出去。

青海湖水温低、盐碱度高,湟鱼占到青海湖鱼类资源的95%以上,其他的鱼类少之又少,湟鱼能吃的饵料生物也非常少,这让湟鱼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。

湟鱼平时生活在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里,青海湖水中较高的盐碱含量抑制了湟鱼性腺的发育,每年的5月到8月,成熟的湟鱼需要游到汇入青海湖的布哈河、泉吉河、沙柳河等河流的淡水中去产卵,这就形成了青海湖的一大奇观——湟鱼洄游。

湟鱼洄游繁殖的道路,可谓“千难万险”,不仅要经受体力考验逆流而上,还要时刻警惕候鸟捕食、天气变化等生存风险。

上世纪50年代末,青海湖中湟鱼的蕴藏量一度达到32万吨,然而曾经的过度捕捞加上环境恶化等原因,到2002年时,湟鱼的蕴藏量仅剩下不到2600吨。

从1982年开始,青海省先后实行了6轮封湖育鱼,特别是从2001年1月开始至今,连续3轮的湟鱼“禁捕令”让小鱼们充分地休养生息。为了让野生湟鱼顺利产卵,青海湖周边地区拆除了一部分阻碍湟鱼洄游的水坝,并将其改造成为适宜湟鱼洄游的鱼道。当地还采取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,每年向青海湖投放大量鱼苗。2022年的监测数据显示,湟鱼蕴藏量达到11.41万吨,是保护初期的44倍。

在刚察县泉吉乡的一处青海湖湖岸边,成群的湟鱼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集结,等到合适的水文和水流,它们就会进入河道,开启洄游繁殖的生命之旅。在泉吉河、沙柳河、布哈河等湟鱼洄游的河流,湟鱼的先头部队已经行进了十几公里,它们在人工修筑的阶梯式过鱼通道,上演“鱼跃龙门”的精彩瞬间。

图源:央视网

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助理工程师郭若晨称,因为今年降水量比较大,河道内洪水也很大,所以湟鱼洄游的数量还不够多。预计在七月上旬左右会达到湟鱼洄游的高峰。此时,青海湖的鸬鹚、鱼鸥等候鸟也进入了繁殖高峰,成群捕食湟鱼,“鱼鸟大战”此起彼伏。

(透视社综合央视网、央视新闻、“视讯青海”微信公众号报道)

编辑:刘淞菱、廖明娟(实习)

校对:李旭颖

审核:龚紫陌

标签: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今日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  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